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4年01月16日 来源: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我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和《河南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豫政〔2013〕8号),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抓住全球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的重大机遇,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需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循环经济为主线,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壮大节能装备制造业重点,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自主创新,把南阳建成河南省最具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集聚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市场需求高、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应用条件成熟、科技研究基础条件好的优势技术与装备、产品及服务发展,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创新科技引领发展。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迅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实现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实现产业化,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环保产业技术和产品品牌。


集群规模带动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及其品牌产品,加大优势企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迅速推动产业集聚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缩小与发达省市的差距,提高产业综合实力。


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约束、激励等政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辅以政策支持、宏观调控和资金引导,整合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市场、政府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规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其中,节能产业18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100亿元,环保产业70亿元。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园区发展规模。到2015年,节能电机、碱硝化工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3个特色产业园区产值超百亿。到2020年,新增节能输变电装备、水处理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3个超百亿产业园区。


———企业发展规模。到2015年,在节能和环保两个领域分别形成1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企业;到2020年,形成3家左右年产值百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到2020年,力争新建5家国家级、20家省级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10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30项以上。


———形成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和环保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产业布局


围绕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突出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着力打造“五基地一中心”。各县(区)充分利用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展地方特色节能环保产品,培育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园区,与中心城区互动互补。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以防爆电气装备产业区为核心区,以南阳防爆研究所、南阳防爆集团为龙头,辐射带动卧龙区、宛城区和镇平县关联配套企业,培育高效节能电机及控制系统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高效节能电机及控制系统产业化基地。


依托南阳新能源产业聚集区,以天冠集团为龙头,重点优化生物能源生产的系统结构,构建各系统中间产品、废物、能量的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网链,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依托桐柏安棚碱硝化工产业园,以中源化学为龙头,着力构建碱硝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打造中国天然碱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基地。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水科技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等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县市,利用清华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实现水处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国家级水处理和水回收利用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


依托南阳新能源产业聚集区,以输变电装备产业园为核心区,以金冠电气、天力电气为龙头,辐射带动卧龙、高新区关联配套企业,培育节能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打造省级节能输变电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


依托南阳新区市商务中心区,重点加速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扶持行业领先的品牌运营企业发展;努力建设省级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服务、科普教育与信息交流中心。


二、重点发展领域


(一)节能产业


1.节能装备


———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重点发展节能电机、无功补偿技术与装置、低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变压器、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控制技术、高压智能节电系统、低损耗配变技术、余热余压余能发电技术等。


———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重点发展余热干燥设备、余热发电设备设计、制造和应用。鼓励推广烧结余热利用、高效金属非金属制备、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应用、太阳能热水热泵、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节能技术和成套装备的推广应用。


———按照节能检测规范和能效标准的技术要求,建立节能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建立节能监测(检测)流动实验室,提高监测(检测)技术水平。加强节能监测(检测)标准化建设。


专栏1 节能产业关键技术


●高效节能电机技术。重点开发中小功率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变极起动无滑环绕线转子感应电动机、永磁同步电机等高效节能电机技术。


●余热余气技术。重点开发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能源优化技术等;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


●高效照明产品技术。重点开发大尺寸高效低成本半导体产品外延生长、芯片制备产业化技术;半导体产品在农业、医疗、通讯等领域创新应用关键技术。


●绿色建筑材料技术。重点开发节能型合成树脂幕墙装饰系统技术、烧结多孔砌块及填塞发泡聚苯乙烯烧结空心砌块节能技术、聚氨酯硬泡体用于墙体保温配套技术。


●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重点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大幅度降低光伏电池片成本,提高光电转化率,向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户用电源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光伏建筑幕墙等整机方向发展。

 

2.节能产品

———节能产品产业化。重点发展节能照明产品、建筑节能产品、节能功能材料、高精尖电力计量和燃烧分析仪器仪表,建筑能耗测量、传输与控制设备产品。


———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重点引导节能空调、平板电视、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等高效节能家电、办公及商业节能产品。重点引导推广半导体节能照明产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

 

3.节能服务


———发展提供节能设计、测量、咨询、审计、能源管理等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核。鼓励商业建筑节电整改、智能建筑整体节电解决方案、工矿企业车间系统节电改造技术、工业企业整体节电解决方案等技术服务。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提高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提供市场化节能服务。


专栏2 节能产业链条


●高效节能电机产业链条。以防爆装备产业链为纽带,整合科研、制造和服务等资源,实现防爆装备产业的规模化、系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全力打造以高效节能防爆电机为主的防爆电机产业链、以高效节能防爆风机为主的防爆风机产业链、以高效节能防爆发电机为主的发电机产业链、以防爆集成为主的防爆电气成套设备产业链和防爆电器产业链、从重点以高效防爆电动机风机、发电机产业链为主,发展为涵盖新材料与技术研发、加工制造、技术集成、工程总包的全产业链。


●节能输变电产业链条。着力拓宽产品线,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打造涵盖变配电设备、输电设备、控制设备、保护与监控设备、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新能源并网设备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重点完善变压器和高压开关(柜)两条优势产业链。重点开发系列节能变压器、智能型箱式变电站、等变电设备产品系列;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避雷器、互感器等输变电保护装备;变压器、可调电容器、输变(配)电设备智能监控等输变电控制设备;高低压电缆及附件、开关设备等输变电气输送设备。着力打造以“输变(配)电设备保护和智能化为方向,以节能化、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为特色”的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与示范。加快对纤维质原料预处理技术、纤维素酶生产技术、纤维素半纤维素酶解技术、生物工程菌构建技术、纤维素乙醇清洁生产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促进纤维素乙醇及配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支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废气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等的研究和开发。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推广建筑垃圾和路面材料、造纸黑液碱回收白泥利用,有色冶炼废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农业富余产品综合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废旧金属和塑料回收、城市再生水利用等技术和装备。


———培育规模化装备制造企业。在秸秆利用、沼气发电、电子废弃物、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尾矿开发等领域,培育具备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


专栏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关键技术

●垃圾利用技术。深入研究垃圾烧纸水泥应用技术,同时着力研究垃圾焚烧发电一体化技术装备。


●沼液高效制生物有机肥技术。开发以沼气池产生的沼液和沼渣为原料,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添加有益微生物菌种,对生物质发酵制得液体高效生物有机肥料,可替代部分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厌氧发酵产沼;餐厨废弃物制成生物柴油、有机肥及沼气、工业乙醇等资源化产品与提纯净化技术及装备;餐厨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减量化、无害化技术。


●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拆解清洗设备,纳米颗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2.资源循环利用产品


———资源化产品。鼓励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等固废生产新型建材,食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生产高效有机肥,从烟叶、茶叶中提取生物碱,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产品。


———再生产品。支持发展再生金属、再生橡胶、再生塑料、再生催化剂等循环利用产品。支持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钻采设备等再制造产品。

 

3.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多元化回收、合理化集中、专业化处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可再生资源信息交换平台,规范交易行为。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运到专业化企业进行资源化处理。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授权或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企业,搭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完善技术产品交易链服务、原料和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产业链耦合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专栏4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

●生物质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发展“小麦———麸皮———谷朊粉———燃料乙醇”、“燃料乙醇———DDGS饲料———沼气———发电———有机肥”、“燃料乙醇———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聚酯”等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碱硝化工循环产业链条。发展纯碱下游产品、特种蜡、油页岩加工等精深加工产品,最终形成以天然碱、基本化工产品、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生态碱化工特色产业园、国家级碱硝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重点打造“原油/碱硝—加工—废弃物利用”循环产业链。


(三)环保产业


1.环保技术装备

———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与示范。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的自主研发与示范。


———环保重点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及膜生物反应器、高效厌氧反应器,高效除尘、烟气脱硫脱硝、有机废气净化、餐饮业油烟治理、生活垃圾集散及无害化处理处置、居民小区和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利用技术和成套设备。

专栏5 环保产业关键技术

●分级燃烧技术。深入研究分级燃烧技术,不断推出排放更低的分级燃烧新装备。


●脱硫技术。深入研究脱硫技术,不断发展脱硫新装备。


●污泥处理技术。深入研究污泥消减法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污泥处理技术新装备。


●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重点开发高氨氮、高含盐、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农村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应对突发性水体污染事故的多功能应急水处理技术。


●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畜禽养殖污染、有毒与危险化学品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污染等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


●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技术及设备,危险废物固化技术、设备和固化药剂,医疗废物收运、高温消毒处理技术与设备,有害化学品处理技术。

 

2.环保产品

 

———环境监测仪器。支持研发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应急监测设备和自动化监控系统,监测数据处理、传输技术及设备,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及装备。


———环保材料与药剂。发展膜材料、防渗材料、滤材、树脂、填料等新型环保材料,高分子、微生物絮凝剂,催化剂、氧化剂和水处理药剂等产品。


———鼓励创新发展在线、连续、远距离、高灵敏、高选择、易于联网的先进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发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与遥感遥测技术和监控系统。支持发展饮用水源中重要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与设备。

 

3.环保技术服务


———鼓励实行污染防治设施第三方运营,在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污泥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领域,扶持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


———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在社会化环境监测领域内、引导社会监测机构提供面向社会、企业及个人的环境监测服务。鼓励环境监理、环境保险、环境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认证、环境风险损害评估等新兴环境咨询服务业发展。


专栏6 环保产业链条


●环保设备产业链条。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功能多样化,着重构建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示范工程。实现从技术的研发设计、生产、配套、服务等为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


●水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发展包括污水处理、污泥减量、农村生态水处理、生态村建设(包括饮用水、污水处理、河涌整治、垃圾处理、滴灌等)、砷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打造集应用研究、水处理回收装备生产、水权交易、水科技金融、科普会展于一体的发展链条。

 

三、重点工程


(一)节能产业与推广重点工程


加快高效节能防爆电机产业化、万吨级纤维乙醇成套装备产业化、输变电装备产业化等工程建设。支持河南天冠集团、中源化学公司等锅炉使用企业采用生物质能锅炉代替煤燃烧锅炉。加快鸭电公司、普光电力、蒲山发电公司等发电锅炉改造工程。加快利达光电高效聚光太阳能发电、多晶硅太阳能发电、方城风力发电厂建设。支持社旗、唐河、等县秸秆发电厂建设。积极推进高新区与广东汉能新能源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山东润峰集团在方城县投资建设的500兆瓦光伏电站。加快河南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步伐。积极有序推进“屏杆计划”,在南阳市全面实施路灯改造工程。支持新型空心砖、高强粉煤灰砖、憎水性珍珠岩保温板、GRC轻质墙板、新型节能墙材等新型节能建材开发。


(二)环保产业与推广重点工程


重点推广应用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防治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污水处理设备、工业水处理设备、EDI超纯水设备、RO反渗透设备、超滤净水设备、民用净水设备及水质现场监测系统等。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机动车尾气、室内环境等监测仪器的推广应用。重点实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重大专项,推进污水氧化沟处理工艺并形成氧化沟成套技术和设备系统产业化。强力推进南阳市奥德曼科技环保公司“奥德曼”牌环保节约型生活污水处理装备在全国实施“661”千县万镇自处理环保示范工程、唐河宣溢环保设备公司水处理设备推广工程。重点支持工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尾气综合利用,矿产、水泥、钢铁等行业的粉尘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高新区水产业科技园建设。


(三)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工程


积极推进“城市矿产”工程。一是大力推进再制造工程建设,组织2-3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大型装备再制造试点;二是实施报废机电产品回收利用工程,建设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基地;三是实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工程;四是鼓励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工程建设,建设废旧家电拆解利用示范项目;五是大力推进废弃油脂利用工程建设;六是实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工程;七是鼓励废旧手机回收利用工程建设;八是实施废钢铁集散加工利用工程;九是实施废塑料集散加工利用工程;十是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


(四)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工程


重点推荐和扶持培育2-3家节能环保服务骨干单位,在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行业,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广应用高效节电装备,高效生产、余热余压余能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及环境治理创新集成技术、装备及系统。加快发展2-3家环保服务企业,以烟气脱硫脱硝、水污染防治和水质净化为重点,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提高环境风险评估、清洁生产审核等环境业务专业化程度。


(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组建高效节能电机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光伏工程、可燃性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工程、绿色板材制造工程、资源化脱硫脱硝工程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智能控制、低碳炉窑节能技术、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等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建立光伏能源装备、生物质液体燃料、再制造等省级产品检测中心,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生物质能源利用产业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技术、水污染防治产业技术等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时,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重要内容。市政府成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领导和协调。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工信局、科技局要加强对产业发展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评估,针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各县(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各行业协会要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下发的《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找准政策切入点,积极争取“五基地一中心”纳入国家、省重点支持范围,争取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更多投入。设立市级节能环保专项资金,鼓励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引导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及节能示范项目。重点加大对“城市矿产”十大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大气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的支持。支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推进清洁生产。研究成立南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滚动支持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落实有关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土地、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对节能环保企业的信贷政策。市级财政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落实特许经营权、收费质押贷款。选择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参股、上市融资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保产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格局。


(四)激励研发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整合、开放、共建、共享”原则,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支持节能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重点节能环保领域,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战略联盟,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五)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建立统一的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体系,加强行业监督和节能环保市场规范,健全节能环保工程建设、设施运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防止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垄断和恶性竞争。支持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建立。加强行业协会、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规范节能环保工程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支持环保、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及标准制定,促进形成规范有序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体系。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围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依托,加大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的力度,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外优秀人才;依托骨干企业,造就一支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营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和支撑。优先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


(七)加强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积极组织节能环保产业界参加国际性、区域性的经贸洽谈和交流活动,争取引进更多的节能环保合作项目、资金和先进技术;鼓励相关企业争取成为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扩大行业发展和政策建议的话语权;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备和管理,缩短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与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积极鼓励节能环保产品由提供型向服务型转变。

 

南阳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