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相关情况。会上,我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公布。普查数据表明,我市农村十年来(2006年至2016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此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资料。普查的对象是我市范围内(不含邓州市)的下列个人和单位:农村住户,包括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对全市218个乡镇、4131个行政村、约188.91万农户、8296个农业经营单位进行了入户登记。
南阳市统计局局长、南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时德清向新闻媒体介绍了本次农业普查的主要结果,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土地利用、农业机械和设备、新型经营主体、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有关情况。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及土地利用情况:2016年底,全市共有农业经营户181.3万户,规模农业经营户1.77万户,农业经营单位8296个。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累计30天以上的人员数(包括兼业人员)为322.74万人。分性别看,男性比重为52.9%,女性比重为47.1%。分年龄看,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占21.7%,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占46.1%,年龄55岁及以上的32.2%。分教育程度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初中占56.8%,小学占31.1%。2016年末,耕地面积1325.50万亩。(耕地面积使用国土资源部门数据)。
新农村建设情况:从乡镇层面看,97.8%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87.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98.3%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92.8%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从村级层面看,通电、通公路、通电话村村已实现;交通方面,50.3%的村通公共交通,通村主要道路以水泥路为主;能源通讯方面,4.1%的村和1.9%的自然村、居民定居点通天然气,80.7%的村和66.6%的自然村、居民定居点安装了有线电视;环境卫生方面,34.1%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9.5%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26.2%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情况:2016年末,99.7%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12.04万户拥有商品房,占全部农户的6.4%;住房结构主要为砖混和砖(石)木结构。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的户数占比达到79.4%,有16.4万户反映农村供水保证率偏低,占8.7%。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的85.01万户,占45.0%;主要使用电的103.11万户,占54.6%;主要使用柴草的129.54万户,占68.6%。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19.99万户,占10.6%;使用卫生旱厕的占16.1%。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6.11辆,电脑26.11台。
从本次农业普查结果来看,与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相比,系统反映了农民和农村新变化,同时,获取了大量常规统计调查没有覆盖的信息,填补了“三农”统计上的空白,将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翔实的统计数据支撑。
主要表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素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结果显示2016年末实现公路、电、电话村村通,达到了100%;农村生活环境更加优良,农民生活质量更高了,农村饮用水更加安全,耐用的消费品也在不断增加,群众的满足感越来越强。农村基本社会服务也有了显著提升,农村电商从无到有,90.5%的村通宽度互联网,农民合作社不断增多,家庭农场个数1267个,全市4.4%的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整个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快速发展。
同时发布会也指出,南阳的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均衡性,农村整体水利条件薄弱,需要继续加强,乡镇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卫生也需要继续进行改进,特别是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与发达地区农村相比还是比较落后,下一步政府将继续加大此方面的财政投入和建设。
发布会上,就本次普查结果的真实客观性、从普查结果看十年来南阳农村的变化以及普查结果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建议等问题,统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媒体记者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