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刘备与诸葛亮的那番对话只能叫“草庐对”,因为刘备、诸葛亮对话于“草庐”,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从成都率诸军向汉中进发,攻打曹魏。临行,他上《疏》给后主刘禅,表明北伐意图。这个《疏》,即后人所说的《出师表》,《出师表》中,诸葛亮介绍了他20多年前与刘备初次见面时的有关情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段文字明确告诉我们,刘备和诸葛亮当时对话的地点是在“南阳”的“草庐”。
《三国志》作者陈寿,确认刘备和诸葛亮对话于“南阳”“草庐”。诸葛亮去世后,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诸葛亮的是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出师表》,对诸葛亮自述在“南阳”“草庐”与刘备对话未提出任何异议。此外,他还在《进诸葛亮集表》中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寿确认刘备和诸葛亮对话于“南阳”“草庐”之中。
刘备和诸葛亮“草庐”对话时,无“隆中”这一地名。诸葛亮自述他和刘备是在“南阳”“草庐”对话,只字未提“隆中”二字。而且,遍查《后汉书》和《三国志》,东汉时是无“隆中”这一地名的。“隆中”最早出现在东晋王隐的《蜀记》和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而据《后汉书·郡国志》和1975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文献记载,习凿齿所讲的“隆中”一带,东汉时叫“阿头山”。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蜀记》和《汉晋春秋》中两个“隆中”之间的关系以及“隆中”与诸葛亮的关系,只是讲,将东晋才出现的地名作为汉代事件的名称是不确切的,将刘备、诸葛亮都不知道的“隆中”作为他们对话的篇名,显然是不合适的。
南阳卧龙岗虽亦称“隆中”,但刘备、诸葛亮对话之篇名,仍以《草庐对》为最妥。南阳卧龙岗亦称“隆中”,其历史文献记载举不胜举。譬如,明代叶桂章《助修武侯祠宇记》云:“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又如,清代徐学谟《游隆中记》曰:“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二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其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从上述引文可知,南阳卧龙岗亦称隆中。尽管如此,根据前面所讲,刘备、诸葛亮对话于“草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为当事人的自述,且诸葛亮、刘备“草庐”对话时还无“隆中”这一地名出现,故将刘备和诸葛亮对话称之为“草庐对”是最为准确和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