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躬耕地南阳卧龙岗文史碑刻记载

时间:2020年12月24日 来源:南阳市人民政府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历代有很多史书、文学记述、碑刻文物记载,佐证了这一事实。

一、史书记载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除全文收录诸葛亮的《出师表》外,还分别写道:“(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乱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又曰:“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生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三国志》以“简洁可信”著称,他对诸葛亮自述的躬耕南阳,以及受三顾茅庐事实及地点未提出任何疑义,可见其对诸葛亮躬耕受三顾于南阳持肯定态度。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载:“亮为(弟)均聘南阳林氏女为妇。其年,生子名望。”

晋李兴《祭诸葛丞相文》记南阳祭祀诸葛亮:“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里的“沔”指汉水,“沔之阳”即指汉水以北,刘弘在沔北南阳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这段记载与诸葛亮本人所述的躬耕受三顾地是一致的。

现存的《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称:“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元代《大元一统志》:“卧龙岗,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明代《寰宇通志·南阳府》:“卧龙岗,在府城西南八里,汉诸葛孔明躬耕处。”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南阳府》:“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七《南阳府》记载:“三国汉诸葛亮,琅琊阳都人,汉末避乱 ,寓居南阳,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乐,建安中,昭烈屯新野,诣亮,凡三往,乃见。”

清康熙《增订广舆记》卷七《河南·南阳府》记载:“卧龙岗,府城西南,即诸葛亮躬耕处。”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卷四百四十八《南阳府山川考上》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汉丞相诸葛孔明躬耕处,有草庐及诸葛书院。”

二、文学记述

唐代开元年间的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中记述:“孔明躬耕南阳,盘桓俟主,吐筹献策,识鼎峙之形。”非常明确地表述了诸葛孔明躬耕南阳,伺机待主。

唐代诗人李翰在《三名臣论》中写道:“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甫吟’,自比管仲、乐毅,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罕窥,而遗迹可见。”

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写道:“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杜甫《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白居易《咏史》:“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北宋宋理宗国史编修时在《两汉笔记》中写道:“三代而下,见识超卓,忠贯天地如诸葛孔明者盖寡,敢轻訾之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孔明躬耕南阳,而乃以管乐自比,殆见昭烈,又谓霸业可成,则其所学非古帝王之学明矣。”

北宋《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中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率,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其王霸之略皆先定于胸中,卒如所期。尝自比管仲、乐毅,识者许之。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也得其遗迹必珍玩之。”

元代杨维桢《孔明自比管乐论》:“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

明代胡应麟在《读杜甫咏怀古迹诗》中写道:“莘野躬耕,南阳抱膝,处同也;成汤三聘,豫州三顾,出同也;伐桀吊民,出师复汉,心同也;德感嗣王,诚格庸主,道同也。”

清代朱璘《诸葛丞相集》序记载:“三代以来,求其扶纲常,正人心,足以上续孔、孟之统者,诚莫如诸葛武侯矣。”

三、碑刻记载

晋永和三年(347年)《诸葛武侯躬耕歌》碑,现立于河南方城县拐河中学,碑文有:“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

唐代裴度《蜀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碑,立于唐显宗元和四年(809年),现存于成都武侯祠院内,碑文有:“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

唐代沈迥《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立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现存于陕西勉县武侯祠内,碑文记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耀其光。”

元代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为武侯隐居之所。”

元代集贤大学士程钜夫承旨撰文的《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

明代王直《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立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内,碑文记载:“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岗。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故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明代史东昌《诸葛忠武侯卧龙岗碑文》,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侯生于汉末,值炎精渐固,群雄并起,天下忽忽焉不知有刘氏。彼时耕南阳,吟梁甫,高卧龙岗,堂中春睡,窗外日迟,夫岂有一毫求闻达之心哉?”

明代陈九韶《诸葛武侯祠立会建祀碑》,立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宛(南阳的简称)有武侯祠,相传为抱膝吟梁甫处,兹不具论。但侯精英灵爽,历汉、唐、宋以迄今,盖千秋一日也。”

清代彭而述《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立于顺治八年(1651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建安十二年,昭列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公躬耕旧处。”

清代邬景从《南阳卧龙岗记》,立于康熙七年(1668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距宛城五里,有岗曰卧龙,汉丞相诸葛公抱膝长吟处也,盖世所称南阳诸葛庐云。”

清代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碑文记载:“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于琅琊,则溯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及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民国张孚襄《南阳镇守使逊斋马将军祷神灵感记》,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载:“南阳城西偏,汉丞相武乡侯故庐在焉,有晋以来,立庙祀之,至于今不改,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