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走进南阳市政府门户网站2021年在线访谈栏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南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防震减灾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侯卫,侯主任你好,请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思路。
侯卫:主持人你好,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指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的殷切嘱托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履行防震减灾部门职责,扎实践行初心使命。
今年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倡导和推动社会各界牢固树立防震减灾的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大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地震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持续筑牢地震安全发展基础,为迎接建党 100 周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尤其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利用 “防灾减灾日”,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主动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确保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狠抓应急预案宣贯实施和破坏性地震灾害应急准备;科学编制我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攻关,激发地震科技创新活力,为建设南阳大城市和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主持人:地震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广大公众对南阳地震形势等方面并不是十分了解,请简要介绍一下情况。
侯卫: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
据统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南阳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中强地震。近5年来,在淅川、西峡、唐河等地发生多次小震,是河南省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主要水源地,也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紧盯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南阳地震监测能力如何。
侯卫: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 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以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重点,不断提升地震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切实当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守夜人”。
目前南阳有地下流体、断层氢气、电磁扰动、大地电场、测震等5种监测手段,19个地震监测台和1个台网中心形成的地震监测网络。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3.0级提升为1.5级,局部达到了0.5级。我们深化震情会商改革机制,制定了年度震情会商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周、月震情会商及重要时段的震情会商研判,组织形成豫南协作区、鄂豫陕三省毗邻地区地震联防协作机制,提升了我市地震监测公共服务水平。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我市地震预警是如何发挥技术优势,筑牢防震减灾第一道防线的?
侯卫: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我们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对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科学有力应对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对经济建设、环境资源、科学研究等多领域有着极大效益和推动作用。
按照河南省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的分布,我市共建有地震预警台16个,基本实现了每个县都有一个预警台,预警台未来发挥实效后,将实现震后5-30秒向政府机构、广电媒体、重大工程、社会公众发布包括预警震级、烈度、到达时间等预警信号,1-2分钟向相关应急机构和新闻媒体发布地震基本参数,2-5分钟发布仪器烈度分布图和地震动分布图等速报结果,在30分钟到24小时内产出灾情评估各类结果,提交应急机构和科研单位使用,除了这些震后立即产出的内容外,日常监测的实时数据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建设部门供地震学,地震工程学、设防区划,工程抗震相关的基础数据资料。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预计在2022年初步形成地震预警能力,在正式投入试运行后,将提升我市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市抗震设防的情况。
侯卫:地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涉及面广、难以预测等特点,地震灾害中绝大部分人员伤亡是由于各类建设工程损坏造成的。因此,建设工程抗震性能的好坏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国家第五代烈度区划图,我市大部分市县区建筑物按7度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学校、医院等建筑物应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同时我们建立了地震安全性监管渠道,落实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评价告知承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与发改委、住建局等六部门联合开展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全面摸清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相关建设工程风险底数;作为规委会成员单位,参与建设项目规划审议,从源头上落实地震安全性监管。
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和4个功能区都制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案;与发改委、住建委结合,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编制农村住宅图集,组织实施农房抗震加固,培训农村工匠,建立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及时为农村房屋建设提供抗震技术指导。
我们已完成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在南阳城市规划、“三馆一院”、十五年一贯制学校、高铁片区建设、机场迁建规划等重大建设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
主持人: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如何开展?
侯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地震应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2021年2月22日,河南省地震应急预案已经通过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审议,我们将完善市级地震应急预案和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指导县(市、区)修订预案,重建市县(市、区)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开展常态化地震应急演练,组织豫南7市应急联队应急演练和鄂豫陕三省交界区应急联动拉练。组建县级地震现场工作队,配备一定数量工作装备,做好队员应急培训,提升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能力。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中心城区规划新建2-3个避难场所。
主持人:请问,目前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权威的地震信息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请问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有哪些亮点?
侯卫:公众可以通过关注“南阳市防震减灾中心官网、河南省地震局官网、中国地震信息网等渠道获取全国地震信息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今年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防灾减灾日宣传期间,突出宣传实效,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了解如何预防灾害,如何在灾害发生后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广场宣传、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倡导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引导社会公众增强防震减灾法治意识;同时,我们将邀请中小学生、社会团体、热心群众到张衡防震减灾科普馆参观学习,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团,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 “六进”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开展“守护中原-2021”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及校园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主持人:好的,谢谢侯主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侯主任的参与,也感谢广大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