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松,男,中共党员,2021年调入示范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先后承担了文件收发,材料撰写,境外、中高风险地区入宛返宛人员“点对点”闭环转运、应急事件处置等工作。2022年初,随着“一办五部”组织架构的完善,他成长为“四个口袋管控部”业务骨干,负责境外、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管控工作。
边学边干 勤学苦练:从业务小白到行家里手
调入区指挥部前,贾松在医疗行业工作,专业性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调入指挥部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身临紧张的战时状态,他也曾打过“退堂鼓”,怕自己干不好这份工作,辜负组织和领导对他信任。当看到身边的同事、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卡点值守的工作人员、走村入户的社区干部日复一日为疫情防控忙碌奔波时,他默默下定决心要把手头的工作干好,坚决不能拖后腿。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贾松本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原则,在实践工作不断学习、思考、改进、提高,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可以胜任本职工作。
——内向不善言辞,就多倾听多实践。同事打电话,贾松在旁边认真听着,记下从电话拿起来到电话挂断,需要和群众沟通的要点。刚开始打电话,他准备好提纲,一条一条说。然后自己开始一个一个打,边打电话边总结经验。工作的历练让一个内向的贾松总结出和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的群众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政策不太熟悉,就边干活边学习。新文件摆在桌面上,有空就拿起来研读,直到掌握得滚瓜烂熟。疫情防控形势瞬息万变,防控措施不断调整,为了不出差错,他常常把新旧政策对比记忆,笔记做了一摞摞,完整的干货分享给同事们,方便办公室掌握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就连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永远只有一种类型的内容,就是新冠疫情防控国家、省市最新动态和疫情防控防护医学常识宣传。长期积累让他成了“防疫智库”,在其他同事遇到难题时,总能在贾松这里找到答案。
——工作不会统筹,就多跑腿多总结。贾松在处理工作中经常参与应急事件现场处置,搜集到第一手信息。每处理完一个事件,贾松总是停下来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更加合理有序,他不断总结优化流程,让他的研判越来越精准,他的研判效率越来越提高。
用心、专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的历练让贾松迅速成长为行家里手。一年来,他核查、反馈整理了1000多个任务交办,内容涉及密接、次密接、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境外入宛人员、涉疫邮件包裹、重点人员排查、重点地区入返宛人员等;同时他还高效完成了公安推送、“互联网+监管”的疫情区域协查的前期工作,重点人员、18-59岁人群前期疫苗接种的通知、汇总、催打、统计等工作。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让他不仅能够为领导们研判提供政策依据,还能指导辖区各乡(街道)的疫情防控人员正确落实管控措施,成了区指挥部一名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
主动作为 精准落实:做好疫情防控“守门员”
闭环管理,谨防输入。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以来,随着指挥部人员的充实,分工进一步细化,贾松牵头负责境外、中高风险地区及重点地区入(返)宛人员的排查、对接、管控工作。这项工作是“外防输入”的关键环节,必须做到“点对点”闭环转运。为了确保返宛人员途中防疫安全,他时刻掌握其行动轨迹,常常从返宛人员从外地出发时就主动与对方保持联系,每到一个高速卡点前,都不厌其烦地电话确认,耐心地指导“不落窗”查验等,确保返宛人员全程“闭环”到达目的地。
统筹安排,提高效率。贾松在需要协调隔离点及各乡(街道)转运人员时,往往提前到达现场,做好转运准备,尽可能缩短群众等待时间。在今年上海疫情发生期间,为做好返宛人员对接工作,最多时他一天需要联络20多名返宛人员,拨打上百个电话协调,手机边通话边充电,一天下来,手机几乎成了“暖手宝”。
数据收集,细致甄别。疫情防控指挥部最主要的就是与各种信息数据打交道,面对一长串的中高风险区划分表、重点人员行程轨迹、分类健康管理措施,需要一条条细致甄别,争分夺秒对需纳入管控人员进行分类交办、规范处置。尤其是今年8月份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省内外多地连续发生疫情,中高风险区增至3000多处,恰逢辖区内大中专院校陆续开学,新生报到、老生返校,家长陪同护航,导致重点管控人员数量激增,每天收到的几千条报备信息需要及时核查反馈。为此,他一个多月都吃住在指挥部办公室,只要有重点人员推送信息,就第一时间进行研判,协调有关单位快速启动人员转运,并督促隔离点落实管控措施,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风险。为了让乡办及区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更好弄懂疫情防控政策,他平均每天要接打咨询电话200余个,往往到凌晨两三点还不能休息,一个月下来,肉眼可见的憔悴了许多。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回家休息一下,贾松说:“中高风险区一天不降下去,我就一天不撤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沉浸工作 亏欠家庭:为疫情专备一部手机
贾松在生活上历来朴素节俭,但进入指挥部后,身边同事发现,他破天荒地又买了一部手机。一问才知道,他接听指挥部、各乡办还有咨询政策的返乡人员电话非常多,手机常常处于占线状态,以至于家人总也联系不上他。他经常为接听群众电话而错过吃饭时间,错过朋友聚会,甚至错过了妻子生病时的求助。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干脆又买了一部手机,专门接听工作电话。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很多电话打来时不分昼夜,对他而言,电话是任务、是责任,只要电话铃声一响,无论是几点钟,他都立刻动身处理防疫任务。
8月初的一天,上班途中他接到乡办工作人员的咨询电话,赶着参加晨会,他便边骑车边接听,拐弯时躲闪不及被迎面逆行的车辆撞倒,双腿多处擦伤,右脚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他在附近找了一家诊所,简单处理后匆匆忙忙赶回了办公室继续工作。
年初,贾松刚结婚,在新婚大喜的当天,贾松也是不停地接打电话,处理工作上事情,婚后仅仅休息了两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即使在家的两天,贾松也是不停地接打电话处理咨询,有时候还要打开电脑查询中高风险地区等信息。新婚妻子从最初的不太理解,后来被他的工作精神感染,逐渐到全力支持,为他撑起了安心工作的家庭环境。对妻子、家庭多有亏欠的贾松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待新冠疫情阴霾完全散去,春暖花开之时,能够带上妻子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补偿妻子一个美好的“蜜月”!